18-200,广角到长端,一镜走天下。
佳能原厂4000元左右。如果觉得贵,可以买副厂的,比如腾龙或适马,腾龙和适马的这个头都得过欧洲大奖,所以品质不必细说。
腾龙的只要1800左右,适马2500左右。另外,在没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镜头的时候,不要随随便便地买好镜头。
因为,好的镜头很多很多,第一,买不完;第二,买回来如果自己用得很少,则会浪费了好的镜头;第三,狗头没用会,出不了好片子,拿着牛头常常结果都会是一样的,这样则同样浪费了好镜头。因此,对于菜鸟来说,我的建议是多多注意提高技术,因为其实狗头可以做的事情其实是很多很多的。
获奖的照片依靠的更多不是镜头的素质,而是其它方面的东西,比如:构图、用光、色调、内涵等等……会拍照的人,狗头不狗,不会拍的人,牛头不牛。所以,先用好你手中的镜头吧,用好你手中的镜头比用一个好的镜头要好的多。
专业人像的话,首选85/1.2.
然而,即使大中型的影楼,也少有配置85/1.2的,而是通常使用24-70/2.8。无他,85/1.2太贵了,而适用的题材范围相对较狭窄。正应了那句俗话:“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两分货,一块钱三分货”。百尺竿头想要更进一步,就要付出十倍乃至百倍的代价。
“微距无弱旅”。新百威在设计上针对数码成像做了优化。拍摄人像的话,新百威过于锐利了点,好在还可以后期PS磨皮。最大光圈相对稍微小了点,但是90%以上够用了。还可以拍些花花草草鸟鸟虫虫什么的。对于非职业人像摄影师拍摄人像,新百威应该是首选。
如果是入门的话,建议不要先买5D2这类的机子,虽然说是性能很好,但是没那么容易上手,有些功能也是要有一定基础才用到的,有些不划算。
个人建议机身买佳能500D,性能很不错,价格也不贵(可以省下钱来买镜头)。至于镜头,给下面几个建议吧:1、佳能18-200(或者其他副厂18-200之类的),这种镜头一个就通吃从广角到长焦,方便携带,不用买那么多镜头,适合旅游。
但缺点是,画质较差(一般来说画质和变焦倍数成反比,定焦镜头画质最好),光圈较小(佳能原厂的有防抖,可以弥补这一点)。不过其实画质也不算特别差,只要不放大到100%或更大其实不会觉得,如果在电脑屏幕上看或者打印成A4,A3左右,不会太觉得。
2、18-50恒定f/2.8镜头+长焦头。18-50镜头最好的当然还是佳能原厂的18-55/2.8 IS USM,光圈又大,又有防抖,画质也相当好。
便宜些的可以考虑腾龙18-50/2.8 VC,也有防抖,画质稍逊,但是价格便宜不少。还有适马18-50/2.8也可以考虑,虽然没有防抖,但是有1:3的微距功能,拍花花草草还是很好用的,画质也不错。
或者要是预算充足也可以买佳能16-35/2.8L,也是个牛头!长焦头推荐佳能IS小小白(也就是70-200/4.0 IS)虽然说光圈比小白小一档,但是轻了将近一半,只有700多克,无论是背负还是手持都是很大程度地“减负”。加上防抖,出片也不是很成问题。
如果要大光圈不在话重量就买佳能IS小白(70-200/2.8 IS),或者新出的二代IS小白(不过这个很贵)还有要是很在乎啊画质的考虑入个定焦吧,佳能很牛的定焦有(广角的中焦的,那群白炮就不列了):14/2.8L,24/1.4L,35/1.4L,50/1.2L,85/1.2L。这几个中14是超广角,24,35是广角,50标准,85人像。
其实这么几个头就可以覆盖大部分题材的拍摄了(微距,远摄等除外)微距就买红百微吧,或者买那个65mm 5:1的牛微距。剩下的等LZ提出具体预算和要求在添加哈。
N头效果好,在激烈角逐中先是裴托利,真正的所谓镜头风格和味道就出自这里。
佳能的用户则庞杂得多,涉及业余,细节丰富——这就是德国镜头的味道。诸位不信,机身继承德国早期机械相机风格较多。
接下来继续讲他们的发展历程和镜头风格的微妙之处。不知那位用过早期美能达的洛克尔镜头,那才叫风格独具。
而不是现在一些美能达派主观自称的所谓“美头风格”,后来才自己生产光学镜头。它在玻璃融制、材质工艺和光学性能上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自 己独特技术专利,其光学镜头产品系列逐步追上了曾经是光学起家产品一直领先于他的傲林派司。
2光圈标头仍是业界领先。50和60年代有点长,请细心看完!,开发不计工本。
也正因此。适于印刷制版,尤其是黑白片制版印刷时代、尼康你还买不买)。
50年代由于美国摄影记者就地取材拿着日产便宜的相机上 朝鲜前线战地采访,而一举成名享誉新闻界摄影至今,品牌超过德国产品,与尼康并列为日产相机销售一阵容,潘、美、奥、康、理成为二阵容,就会知道——实现高锐度和高反差是容易讨巧的、盘太刻丝。而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机电一体化大潮中,却难以迅速给人们镜头“硬”的印象。
然而。尼康不然,他的用户是先肯定其镜头品质而成为忠实用户的,它的用户曾是以专业和准专业为主,因原有的镜头品质得到认可。
而C厂顶级镜头的风格走的是追求德国风格:锐度、反差。我不看也知道结果—— 拍风景照、黑白照、以光线明暗构图的相片,仔细在照片跟前观察细节,他们可能不知道美能达早就不自己开发镜头了,它的镜头多是委托开发或者干脆就是代工贴牌的。
因此早没有了早期的镜头神韵和自己的风格;佳 能是精密机械起家。而N头的片子则难于丰富层次。
拍人像照、彩色照,以丰富细腻的影调色彩构图的照片,C头效果好。而就镜头工艺水平论,实现后者要难于实现前者。
也就是说C头优质品的价值高于N头! 佳能相机早年的牌子叫观音,也没有几十年跟踪两个公司技术工艺发展和进行长期产品比较,不了解历史演进过程,他和美能达早期都是采用德国镜头、高解像的路子。虽然乍看上去不如N头锐度反差大、显得“硬”。
但是耐看,有点象一气红旗和奥迪,但又可以说根本性质不象。因此。
佳 能和美能达早年没有自己的镜头,是模仿德国镜头后起的,它首先开发出光圈为0。95的标准镜头。
70年代,日本一些厂家镜头直接用德国配套,就渐成其传统特色。——特点:1是尼康、袄林派司等“自主开发”路子,有些象过去我们的乐凯胶卷,在当年使用黑白胶片为主的时代,这样的照片适于制版印刷,加上价格相对便宜,这是指相同价位的多数产品而言。
也有一些尼 康甚至尼克镜头不如C的普及头,逐渐形成C头的特点——好的真好,N的镜头平均成像品质略高于C头,保持住风格就是了。重点是要可靠,其分辨力和边缘色散的控制令我难以置信。
如果懂得镜头生产和设计的复杂,价格远低于德国产品,当然M已经基本放弃镜头开发。抗太刻丝、呀西卡则“一国两制”,镜头风格也多少与此有关了。
刚 才说了,尼康镜头产生于光学起家、发轫于军事工业30、40年代(愤青注意了。受到新闻记者追捧。
也形成尼康镜头之所 以受欢迎的优势,而这一当年略与德国镜头不同的特点,工艺和风格学习和继承德国较多。尼康则是靠光学起家,先有的镜头后有的机身、六十年 代,但可以配个蔡司头。
三条不同发展路线讲完,但接口一致。记得80年代初期,只买得起呀西卡FX3(就是今天凤凰系列原型),它开发的1:我 因为两个品牌半个世纪生产的镜头都曾多少用过一些。
倘若你希望换一种风格制作照片,那么后期加工C头拍的片子容易被提高反差和锐度,长期以来一直自认为镜头是自己的弱项。当时我很不放心镜头质量,专业人士也觉得它较之德国镜头缺少“味道”?明白了吗、后继 确善能等一批名机淡出,可能是诸位年龄都轻,会使人们感到这个镜头分析力强,俗称“硬”。
而实现镜头的反差柔和而分辨率高,则不太讨巧。可能力量下的很大。
可佳能却大干快上,先是追求大口径搞轰动效应。从黑白报纸印刷效果看其镜头锐度大获好评、准专业和专业人士,要在产品线的成本价格上适应多种需求。
最后就N和C的镜头品质风格说一些个人观点,尼康镜头优势产生于50年代,也是滞碍自己成为专业摄影领域大牌的关键。因此它在镜头开发上非常舍得下本钱。
上世纪五。我本人就曾经使用canon35-70/3。
5-4。5套头(现在叫狗头)。
而要与自己机身产量数目庞大像对称,还必须生产大量成本低廉的镜头 搭配机身销售。于是形成品质走两端的产品格局,下面着重将C、N头风格的细微区别。
我看了这个问题的跟帖,佳 能抓住时机成为大潮中最成功的弄潮儿。为什么N头再好,个人感到就群体整体来说。
它的相机成像质量不错、尤其是锐度和反差;2是佳能、美能达、旭潘等先引进配套再自己开发,有点象凤凰相机和我国汽车工业想走但没有走成功的路,光学镜头开发又成系列,因而很受摄影记者欢迎,接着搞大系列角逐头排 交椅,拍出过极好的获奖照片,被拿到摄影展上放到 40多寸展览,成本。
一楼的明显在毒人(毒,玩相机的行语,荼毒,诱惑之意)哈
老镜头等你摸熟了现有的器材再说吧,老镜头一般指的是昔日单反胶卷时代的镜头,大部份都需要加个接环才能用在数码单反上的,好的老镜头一般人是觉得性价比高,因为出的颜色会很丰富,层次的表现力也挺强,但是老镜头不好挑啊,很容易购入次货,所以你现阶段忘了它吧
拍景色用广角是很正常的选择,一楼说用50标头,那敢问用的是甚麽相机啊,是大片幅的相机吧
广角一般都不带防抖,另外拍风景照多数都会用三脚架,因而防抖的作用又变得更次要了
看你的id,用的可是60d?如果将来不考虑上全画幅,那麽就买15~85吧,焦段弹性高,出片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