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焦距比较长,所以很容易抖动,例如1/200秒以下就会抖动,所以一般上架拍摄。
而上架后可以使用慢速快门,而慢速快门的优点是可以在弱光下拍摄,而弱光慢门拍摄的结果是特别温和舒服。
所以180拍微距,照片最大特色就是温润舒服。不过,满门既是优点也是缺点,要求没有风、虫不动。 要做到这2点,就要选择合适的拍摄时机,例如清晨,没风,虫也不动。 日出后气温上升就引起风,而昆虫也会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而变得活跃。
当然180同样可以开闪光灯,或者使用高iso拍摄,但获得的效果和百微差别不大,要想完全发挥180的特色,一般都选择清晨拍摄。
180焦距比较长,所以很容易抖动,例如1/200秒以下就会抖动,所以一般上架拍摄。
而上架后可以使用慢速快门,而慢速快门的优点是可以在弱光下拍摄,而弱光慢门拍摄的结果是特别温和舒服。
所以180拍微距,照片最大特色就是温润舒服。不过,满门既是优点也是缺点,要求没有风、虫不动。 要做到这2点,就要选择合适的拍摄时机,例如清晨,没风,虫也不动。 日出后气温上升就引起风,而昆虫也会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而变得活跃。
当然180同样可以开闪光灯,或者使用高iso拍摄,但获得的效果和百微差别不大,要想完全发挥180的特色,一般都选择清晨拍摄。
微距镜头:佳能原厂微距有50f2.5,60f2.8usm,65f2.8,100f2.8usm,100f2.8(L)is usm,180f3.5L USM。这里面50f2.5是小型微距,放大率是0.5倍,60f2.8是小像场,以后升级机身到全画幅就用不了了,但是原尺寸工作距离比同焦段的远,为90mm,也就是说达到1:1放大率时的物距比较远,布光比较方便,拍昆虫也表较好,不会把昆虫吓跑,一般用不上最大放大率,所以实际用起来物距会更远点。当然更远的是两颗百微,最远的180。放大率最猛的是65微距,可以达到5倍,这个貌似纯属科研用途,一般人用不上这么大的放大率,再说靠的太近布光是个麻烦,昆虫就更别想了……
看看这些微距镜头哪个适合拍人像,两颗百微和180肯定虚化最好,但这样的虚化能力人像一般用不上(别看光圈不是很大,但微距镜头结构特殊,景深和光圈的关系和普通镜头不一样的)……所以这些微距头的景深都够人像用了,你主要看焦距,50,60,65都行,选哪个你自己决定,若是不像升级全画幅,那就60,要是考虑人想多一点就买50,放大率稍差点,一般够用了,价格也不贵。说副厂,腾龙的90f2.8微距很经典,很牛逼,性价比很高!但是放在apsc画幅机身上拍人像视角合适不合适,你自己把变焦镜头调到90mm看看,还有个腾龙60微距,光圈很大,f2.0,我想这个拍人像不错,我很喜欢,也是1:1的放大率,比较受推崇。
1.不吓跑昆虫可以:(1)掌握昆虫的习性,这一点很重要,掌握了它的习性就能知道它下一步会干什么,就能知道它是不是“活跃分子”;通常日出前后的那段时间,昆虫不太活跃。(2)用长焦微距,比如尼康200mm F4微距镜头,最近对焦距离都是50cm了,距离较远,可以不吓跑昆虫;(3)慢慢靠近,不要有突然的举动,这样做大多数昆虫都不会被你惊吓而跑;(4)总有不跑的虫子:多拍,十次里总有一次不跑的,拍昆虫都会拍出来很多废片,但坚持下来,总有让你满意的。
2.拍一些不太活跃的昆虫时,三脚架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用,否则,你会有想扔了三脚架的冲动;但多数情况下,一个独脚架会让你有更灵活的操作空间,当然了,球形云台也是爱不释手的一个物件。此外,豆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总之,一切即便于操作又利于稳定的东西皆可利用(铁手功也是有必要练练的)。3.单闪通常的作用在于照亮,双闪通常的作用在于消除阴影,均匀布光。此外,双闪还可以让你更灵活的布光,以创造出更多的特效布光。但如果你对布光没有多少基础的话,双闪也很难发挥出它的效用,反而是给自己增加一个负担,会让你不停的纠结于这俩灯头怎么布置。此外,环闪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微距拍摄昆虫技巧: 随着天气的转暖,大地万物复苏,会发现身边不光有色彩艳丽的花花草草,昆虫舞动翅膀的身影也时时刻刻映入到眼帘当中。
花丛中飞舞的绚丽蝴蝶、草丛中捕食的螳螂、荷花枝头停歇的蜻蜓。这些小小的昆虫极大的吸引着摄影爱好拍摄,并感受着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昆虫摄影应该属于微距摄影的范畴,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即照片拍摄出来的主体要大于或等于原始主体的大小,在镜头上专业称放大倍率,真正的微距镜头都要具有1:1的放大倍率。 控制景深焦平面拍出清晰虫虫 作为微距镜头其景深非常小,镜头放大倍率在1:1的情况下,光圈收缩到F22最小,其景深只有2mm,如果在1:2的放大倍率下,使用f22光圈,景深也大约只有6mm。
所以在拍摄中镜头与被摄物体细微的移动都会影响最终的焦点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影友反映,明明对焦的是昆虫的身上,可是出来的照片确只有背景中的花朵是实的,昆虫是虚的。 其次在拍摄昆虫时,焦平面的选择也是要注意的。
比如拍摄蝴蝶,如果蝴蝶的翅膀是并在背上的,那么最好的拍摄方法是调整相机位置,使其与蝴蝶的翅面平行,这样就可以清晰的展现蝴蝶翅膀所有细节纹路。可以不用开很小的光圈制造景深,这样也可以提高快门速度,保证拍摄成功率。
要记住的是,不管从昆虫的头部正面、侧面、甚至尾部拍摄,一定要把拍摄内容放在一个平面内。景深和焦平面的调整是精细的过程,要有相当的耐心,也要有熟练迅速的手法,不要让的“模特”等的最后逃之夭夭。
运用光线展现昆虫细节 在众多摄影教材中都提到尽量避免中午太阳直射或光线强烈的时候拍摄照片,一方面是光比太大数码相机传感器宽容度比较小,会造成亮部过曝或暗部欠曝损失细节。另一方面,直射光线非常刺眼,造成被摄物体色彩饱和下降,影响片子的整体效果。
这些在拍摄昆虫的微距摄影中一样适用。微距摄影一定要使用柔和的光线,即散射光能够产生最好的效果,使整个画面被均匀照亮。
顺光拍摄是最为常见的拍摄方式,利用光线直射在昆虫身上。之前也提到要注意光线的强硬,如果遇到光线很强的时候,可以在被摄昆虫的前面放一个柔光布以达到散射光的效果,可用普通打印纸替代也可以用美术上用的硫酸纸。
当然也可选择早上、下午柔和的光线进行拍摄。 顺光拍摄主要能表现昆虫表面的纹路,质感和色彩,所以自身色彩丰富,纹路优美的昆虫更适合顺光拍摄。
比如七星瓢虫或甲壳虫类的昆虫,利用顺光很容易表现外壳的光滑的质感。在相机测光的选择上应使用评价测光,这时我们不要做过多的曝光补偿。
想要突出昆虫翅膀的晶莹剔透感,逆光拍摄是最好的选择。光线正对着镜头透过被摄物体照射过来,利用这样的光线可以使昆虫身体边缘变得更加透亮。
逆光拍摄时,背景通常很暗,可以更好的突出昆虫身上的细节。比如蜜蜂身体上的绒毛,逆光时被光线勾勒的十分清晰。
如果遇到光比很大的场景,要利用小型反光板为主体昆虫正面补光,而选择不同颜色的反光板也会改变局部的色调,如金色会产生出暖色调。在曝光选择上,建议在逆光拍摄时,如果背景很暗,要适当减少曝光补偿,这样可避免成画面整体曝光过度的问题。
简洁背景衬托昆虫主体 在拍摄昆虫中,背景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要想拍摄出一幅优秀的作品,昆虫主体要清晰以外,简洁的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
微距镜头本身景深就非常小,所以制造背景虚化突出主体不成问题。只要拉开背景与昆虫的距离就能实现。
好的昆虫摄影作品我们都会发现,背景的颜色越简洁越好,而且一定要和昆虫的颜色有差异。例如拍摄浅色昆虫要选择深色背景,这样可以更好的突出主体。
如果现场拍摄环境不是我们想要的,还可以自行准备一张黑色的卡纸,放在昆虫背后当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