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有个安全快门,大致就是使用镜头焦距的倒数,如18-135镜头,使用18端是,安全快门为1/18秒,135端则为1/135秒。
快门低于焦距的倒数,有可能会把人心脏跳动,呼吸和手的抖动反应到照片上,照片会“糊”。
这个因人而已,铁手功练得好的人,安全快门可以比较低。
一般防抖可以让低于安全快门3-4档的照片也不“糊”
另外,防抖分机身防抖和镜头防抖两种
机身防抖就是感光元件的位移来修正抖动,这个防抖效果只体现到照片上,从取景器里看不到效果。具有机身防抖的机器使用任何镜头都有防抖功能,实现防抖的成本比较低。
镜头防抖是靠镜头防抖组件的位移实现防抖,在取景器你可以直观的看到防抖效果。相对的,因外每个镜头都需要有自己的防抖组件,镜头价格就比较高,通常比相同规格不带防抖的贵1000.
根据安全快门,建议18-55这类标准变焦镜头,可以不选用防抖镜头。70-200之类的长焦镜头,防抖就比较有必要了。
另外,一些卡片机上还有“自然防抖”“电子防抖”等伪防抖,这个是靠提高IOS感光度,牺牲画质来达到安全快门的,没有意义
1、镜头防抖与不防抖差别很大。
可以分两方面说起:1.1 镜头防抖和机身防抖的差别。镜头防抖在半按快门取景时就起作用,可以保持取景画面的稳定性。
机身防抖是在拍摄瞬间通过传感器位移的防抖,只能在拍摄瞬间起作用。这也是佳能、尼康公司坚持采用镜头防抖的关键因素。
然而,目前机身防抖开发了“五轴防抖”功能,传统的镜头防抖还没有跟进。1.2 镜头或机身防抖的防抖效能一般可以达到提升三到四档快门速度的水平,为手持拍摄创造了有利条件。
无防抖的长焦距镜头由于“安全快门”(快门速度要达到焦距的倒数才能排除手抖对照片清晰度的影响)的限制,往往需要依靠三脚架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2、具有镜头防抖功能的镜头多见于佳能和尼康镜头群。
镜头型号标识中分别命名为IS和VR。
1、镜片位移防抖(镜头防抖)和感光元件位移防抖(机身防抖)同属于光学防抖范畴。前者是自胶片摄影时代传承下来的技术,后者则是数码摄影时代的原生技术。
2、光学防抖:通过调整从镜头到感光元件的光路,补偿抖动影响。
①镜头防抖:在防抖工作时,相应镜组会发生移动;
②机身防抖:在防抖工作时,感光元件会发生移动。
3、电子防抖:通过提高感光度、缩小有效成像区域,或连续拍摄多张照片后进行自动筛选,获取清晰影像。
4、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机身防抖都被认为无法在取景、短片和微距中提供有效防抖,而这些都是镜头防抖的优势。可现在,随着奥林巴斯、索尼推出新一代3轴、5轴防抖产品,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镜头防抖相比,机身防抖的最大优势是适用范围广,所有镜头都可以实现防抖功能。
5、目前最新的5轴防抖,具体指:俯仰摇摆(Pitch)、左右摇摆(Yaw)、水平平移(X)、垂直平移(Y)和旋转(Roll)。
所谓镜头防抖, 是在镜头设计中, 使其中一片镜片元件设计为可以活动, 根据感应到的用户手部移动自动调整镜片偏折角度, 尽可能抵消手部移动造成的模糊, 最终形成清晰锐利的影像。而机身防抖, 是将感光元件(CMOS/CCD/LiveMos等)设计为可以活动, 根据感应到的用户手部移动自动调整感光元件位置, 从而抵消手部移动造成的模糊, 最终形成清晰锐利的影像。
索尼、奥林巴斯、宾得选用机身防抖,佳能、尼康使用镜头防抖。镜头防抖为主的佳能IS、尼康VR、适马OS、腾龙VC;以机身防抖为主的索尼SSS、宾得SR、奥林巴斯IS等。
镜头防抖优点是在取景时就能很直观地看到防抖效果,防抖效果也更为优秀,但防抖镜头一般价格较高,而且用户只有在使用光学防抖的镜头时才能获得防抖效果,如果一旦更换了不具备光学防抖的镜头进行拍摄便无法使用防抖功能。
机身防抖则通过感光元件(CCD或者CMOS)反向移动来补偿抖动。这种技术令相机在使用任何镜头时都可以获得防抖效果,可谓是一劳永逸。
在某种拍摄环境下,需要1/60秒才能保证拍摄稳定,而使用防抖技术后,即使使用1/8秒的快门,也可以保持拍摄的稳定性。
不知道说的够不够清楚。
一,真正意义上的光学防抖,是在数码单反上才能有的,不过,那主要取决于镜头。也就是说,看镜头是否有光学防抖功能,而不是机身。
二,现在数码相机上的防抖功能,大多不是光学的,所以效果大多不好,也只是一大卖点而已,
三,防抖功能,特别是光学防抖功能有点上不上,下不下,因为,要是能用专业光学防抖功能相机的人,大多摄影技术应该可以了吧,大可利用光圈与快门及曝光补偿来弥补运动状态下的拍照,光学防抖没必要,,反过来,要是靠光学防抖来拍照的人,用那种档次的单反和镜头,也就太浪费了吧。呵,个人意见。
手持相机拍照的过程中,手难免会抖动,影响拍摄效果,而且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使用三脚架来稳固的,因此为了保证图像的效果,数码相机在设计中加入了防抖技术,具体有两种,一种是传感器位移防抖,一种是镜头镜片位移防抖。
通过相关部件的位移来补偿手震以达到防抖的目的。一般能降低2-3档快门。
通过镜头组实现防抖主要是依靠磁力包裹悬浮镜头,从而有效克服因相机振动产生的图像模糊,这对于大变焦镜头的数码相机所能起到的效果。 还有一种电子防抖,通过内部软件补偿抖动,是浮云,没什么用的。
1、同时具有“机身防抖”和“镜头防抖”的数码单反相机只限于索尼和宾得单反,且“镜头防抖”还要取决于所用的镜头是否有此功能。
2、佳能和尼康单反都没有“机身防抖”,只有“镜头防抖”。因为只有镜头防抖才能使单反光学取景器内的图像稳定。两大老牌摄影器材厂商都不屑无法提供取景画面稳定的“机身防抖”。
3、索尼、宾得单反和奥林巴斯、富士单电都配备“机身防抖”,甚至是先进的“五轴防抖”。这些品牌配用的高端镜头有时也带”镜头防抖”,这时候才满足你提出的要求。因此,对不同品牌的机型,不必追求既有镜头防抖,又有机身防抖。
4、对于学习摄影者,练就“铁手功”,纠正按快门时大幅度抖动的陋习是掌握摄影技术的必然过程。不要过分依赖防抖功能。
5、防抖功能不是万能的,学会设置“安全快门”才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安全快门”是指镜头焦距倒数的快门速度。
4、资深摄影师通常在拍摄大片,特别是使用慢门时都要借助于三脚架保证出片的清晰度。在用三脚架拍摄时,反而需要关闭防抖功能。
就拍人而言,30%在于前期的准备(化妆,补光,拍摄者水平),20%在于相机的档次,这里的档次指的是全副,中端,低端的档次。D3200属于低端中下样子。20%在于镜头的档次。20%在于后期的处理,主要是调色和磨皮这一块。
对于你的要求,我只能遗憾的告诉你凑活的用吧,至少比手机好。
单反摄像首先要解决一个防抖的问题,单反本身是没防抖的,镜头的防抖远不如专业摄像机机器的防抖。另外单反缺少稳定器,就是说就机子来说,是摄像机端的稳。所以你需要买一个三脚架。便宜的也要200+
第二个问题,追焦能力,凡是专业摄像机都配备摄像灯的,单反是没有的,简单来说你需要一个常亮色温准确的柔光灯。闪光灯是无法胜任的。最便宜的解决办法就是买个强光手电筒裹上无纺布。大约300+。不然我可以很明确的高速你只要天黑或者室内你都无法拍摄。
第三个问题,录音器。你需要一个专业的麦来单独接受声音。单反的录音功能和手机差不多一个档次的。这个要500+
第四个问题,你只有两只手,你的手只能用来控制照相机,无法来控制手电和麦。除非你能自己设计一个框架,能够足够稳定。不然你需要一个帮手,或者两个,而且这个拿手电的要足够的勇气。
第五个问题,就是追焦能力。就D3200相机的追焦能力来说,人物快步走动就追焦不上的。(这里的追焦指的是追人物脸部的焦,你不能拍摄的时候焦点从人物的连跳动到人物鞋那里去了吧。)这个基本很难悬着,最有效的处理办法是用广角镜头小光圈拍摄。加大景深,这个跑焦一点也不至于画面模糊,小光圈这个带来的问题就是需要更充足的光线。广角带来了抗畸变的问题。
第六个,如果你室外拍摄,你需要滤镜,室外难免不会是大晴天,天空严重过曝或者水面刺眼的反光是个大问题。而室内就面临小光圈,ISO过高,拉风箱导致糊片的问题。
最后就镜头来说,变焦买16-85最实惠,价格适中,画质尚可,水货就行。定焦最好买85定,变形最小。室内50 1.8G就行,50视角不够的用16-85来拍摄即可。DX 35 1.8G除了抗眩光太差,其它都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