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有个安全快门,大致就是使用镜头焦距的倒数,如18-135镜头,使用18端是,安全快门为1/18秒,135端则为1/135秒。
快门低于焦距的倒数,有可能会把人心脏跳动,呼吸和手的抖动反应到照片上,照片会“糊”。
这个因人而已,铁手功练得好的人,安全快门可以比较低。
一般防抖可以让低于安全快门3-4档的照片也不“糊”
另外,防抖分机身防抖和镜头防抖两种
机身防抖就是感光元件的位移来修正抖动,这个防抖效果只体现到照片上,从取景器里看不到效果。具有机身防抖的机器使用任何镜头都有防抖功能,实现防抖的成本比较低。
镜头防抖是靠镜头防抖组件的位移实现防抖,在取景器你可以直观的看到防抖效果。相对的,因外每个镜头都需要有自己的防抖组件,镜头价格就比较高,通常比相同规格不带防抖的贵1000.
根据安全快门,建议18-55这类标准变焦镜头,可以不选用防抖镜头。70-200之类的长焦镜头,防抖就比较有必要了。
另外,一些卡片机上还有“自然防抖”“电子防抖”等伪防抖,这个是靠提高IOS感光度,牺牲画质来达到安全快门的,没有意义
镜头防抖就意味着可以用更慢的快门手持拍摄,比如佳能的防抖个人感觉能够抵起码两档快门。比如如果在某个场景用某个光圈,1/60秒可以拍摄,那么有防抖的镜头可能1/30就能拍摄。
镜头防抖可以给你两个便利:
第一是在弱光下可以手持拍摄。比如你的光圈开到最大,还需要1/30秒甚至1/8秒的快门,那么如果没有防抖,手持拍摄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二是在我们必须要小光圈,但又不必拍摄运动目标的高速快门时,比如拍摄风景,我们通过防抖降低快门的方式来保障更小的光圈。否则为了光线充足,你就不得不加大光圈,降低景深。
镜头的防抖也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防抖会降低画质,因为防抖毕竟是一种修正,是不自然的。所以在进行有脚架的拍摄,如微距拍摄的时候,通常我们都会选择关掉防抖。当然了。这种画质上的折扣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和不用防抖所遭到的损失是微不足道的。
很多人都搞不清防抖的意义所在,以为有了防抖就不会糊片,不是这样的。
首先要明白照片为神马会抖动而糊片,这与镜头焦距和快门速度有关,焦距越长,越容易糊片,快门越慢,也越容易糊片。就是快门慢了,焦距长了,你的手就端不稳机器了。
那么,到底怎样才不糊呢?你只要记住这点,快门速度只要高于镜头焦距的倒数,基本不会糊片。比如镜头焦距是20mm,快门速度只要1/20秒就能不糊,当镜头焦距到了200mm,快门速度就要1/200秒才能不糊,这就是为什么长焦镜头容易糊片的关键所在。
再回到正题,防抖就是可以降低快门速度以保证不糊片。还是以上面的200mm镜头为例,当环境比较暗,用1/200秒还是得不到准确的曝光,就算用了最大光圈,还是曝光不足,这时,开启防抖就有用了,一般防抖可以降低2-3挡快门而保证不糊片,那么,这时就可以用大约1/30秒左右的速度拍摄,可以不糊片。如果快门再慢,也还是要糊片的。
用三脚架时,要把防抖关掉。
明白了么?就是防抖可以降低3挡左右快门速度而不会糊片。
防抖有作用,但是能力有限,不迷信,正确使用。
1、镜片位移防抖(镜头防抖)和感光元件位移防抖(机身防抖)同属于光学防抖范畴。前者是自胶片摄影时代传承下来的技术,后者则是数码摄影时代的原生技术。
2、光学防抖:通过调整从镜头到感光元件的光路,补偿抖动影响。
①镜头防抖:在防抖工作时,相应镜组会发生移动;
②机身防抖:在防抖工作时,感光元件会发生移动。
3、电子防抖:通过提高感光度、缩小有效成像区域,或连续拍摄多张照片后进行自动筛选,获取清晰影像。
4、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机身防抖都被认为无法在取景、短片和微距中提供有效防抖,而这些都是镜头防抖的优势。可现在,随着奥林巴斯、索尼推出新一代3轴、5轴防抖产品,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镜头防抖相比,机身防抖的最大优势是适用范围广,所有镜头都可以实现防抖功能。
5、目前最新的5轴防抖,具体指:俯仰摇摆(Pitch)、左右摇摆(Yaw)、水平平移(X)、垂直平移(Y)和旋转(Roll)。
UV是英语单词Utlraviolet的缩写,意思是紫外线,因此UV镜头又叫做紫外线滤光镜,通常为无色透明的,不过有些因为加了增透膜的关系,在某些角度下观看会呈现紫色或紫红色。 在使用传统相机用胶片拍摄的时候,由于胶片的化学特性,其对阳光中的紫外线尤其敏感,在紫外线强的地方,使用胶片拍摄来的照片普遍偏蓝、泛白,严重影响了照片品质。在镜头前加一块UV镜,可以有效过滤掉紫外线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到了数码时代,由于数码机的核心部件CCD不再像胶片那样对紫外线过于敏感,所以UV镜对紫外线的过滤功能被逐渐淡化,但因油污、手印、划伤对于镜头镀膜的损伤依然存在。此时的UV镜,更多地担当起了保护镜的角色。 UV镜适用于海边、山地、雪原和空旷地带等环境下的拍摄,能减弱因紫外线引起的蓝色调。同时对于数码相机来说,还可以排除紫外线对CCD的干扰,有助于提高清晰度和色彩还原的效果。
所谓VR,就是光学防抖,是Vibration Reduction的缩写。它利用镜头内的2个传感器分别检测出拍摄时上下方向的震动(纵向晃动)和左右方向的震动(左右摇摆),并通过2个VCM音圈马达来驱动震动补偿光学系统,在捕捉到相机震动数据后,移动镜片进行反向补偿移动,从而抵消相机震动造成的影响。尼康减震技术的首次运用是在1994年开始销售的轻便型相机“Nikon Zoom 700VR QD”上。迄今已有10年多的历史了。
目前,减震技术因镜头感应器的不同而分为VR和VR II。VR技术可以有效降低3档快门,新型VR II系统的镜头更可以帮助拍摄者在放慢4档快门速度的情况下仍能达到相同稳定的拍摄效果。这是一个可以称之为划时代的数值。更可贵的是,VR减震的效果可以通过取景器观测到,在AF(自动对焦模式)下捕捉被摄体时也能正确工作。对于通过CCD移动进行震动补偿的相机,减震系统却只能在快门释放后发挥作用,因此,是无法通过取景器来观看减震效果的。看不到效果就不知道结果。AF模式下捕捉被摄体也还是处于抖动状态。而采用VR技术,即使使用景深较浅的望远镜头,拍摄者也能够正确地构图和对焦。
防抖相机的防抖原理
目前数码相机又多了一个防科功能,防抖功能分为光学防抖和电子防抖两种。光学防抖的原理时通过镜头里的陀螺仪检测到按动快门的瞬间产生的微小移动,然后把检测到的信号传到相机处理器,计算要补偿的移动量,再通过补偿镜片组根据镜头抖动方向及距离加以补偿。从而减轻因相机抖动而产生的影像模糊。完成整个过程要在很短的时间(大概1/10秒)内完成。
电子防抖也叫CCD防抖,是把CCD放置在一个可以上下左右移动的支架上,当传感器检测到抖动后,就会把抖动的方向速和移动量参数传统处理器计标出足以抵消抖动的CCD移动量最幅通过称动CCD以减,抖动对图像的影光学防抖,镜头设计技术复杂成本高,防抖相机在菜单里一般有防科开关,不用时关上防抖动能,防抖功能不是万能的,十分有限,防斗功能的相机附加镜会降低成像的清晰度,也会消耗一定的电力,应多练基本功,用双手端稳相机或用三角架,不能过于依懒防抖动能。
1、镜头防抖与不防抖差别很大。
可以分两方面说起:1.1 镜头防抖和机身防抖的差别。镜头防抖在半按快门取景时就起作用,可以保持取景画面的稳定性。
机身防抖是在拍摄瞬间通过传感器位移的防抖,只能在拍摄瞬间起作用。这也是佳能、尼康公司坚持采用镜头防抖的关键因素。
然而,目前机身防抖开发了“五轴防抖”功能,传统的镜头防抖还没有跟进。1.2 镜头或机身防抖的防抖效能一般可以达到提升三到四档快门速度的水平,为手持拍摄创造了有利条件。
无防抖的长焦距镜头由于“安全快门”(快门速度要达到焦距的倒数才能排除手抖对照片清晰度的影响)的限制,往往需要依靠三脚架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2、具有镜头防抖功能的镜头多见于佳能和尼康镜头群。
镜头型号标识中分别命名为IS和VR。
首先看你的机子有没有防抖的功能,尼康是VR,佳能是IS,如果有的话就没必要购买防抖的镜头,如果没有的话。
..想玩好单反,防抖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出的照片很容易模糊。相机抖动分为两大类,一是相机左右倾斜形成的角抖动,二是相机相对于被摄体平行移动的平移抖动。
被摄体越远,角抖动的影响越明显,如果是微距拍摄,水平抖动的影响更大。镜头有防抖功能的话,可以确认正确的构图和焦点,便于拍出稳定的高品质照片。
所以,不是业余和专业的问题,而是对照片要求高不高的问题,看你自己的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