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的放大倍率是指镜头的最大放大能力,一般,它是在镜头的最大焦距和最近对焦距离下的放大能力。所谓镜头的放大倍率的大小,是指拍摄的影像的尺度(宽度或高度)与相机传感器的尺度的比较数据。
就比如,135相机的传感器宽度是3.6厘米,如果拍摄出的最大影像也是3.6厘米(拍摄尺子,尺子在影像中的从左边到右边跨度为3.6厘米),那么我们就说这款镜头的放大倍率是1;如果拍摄出的最大影像是7.2厘米(从左边到右边跨度为7.2厘米),那么我们就说这款镜头的放大倍率是0.5。
镜头的放大倍率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比数,如1:3;另一种是小数,如0.33。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比数的右边数字越大,放大倍率越小;小数的数字越大,放大倍率越大。如:1:8是0.125;1:5是0.2;1:3是0.33;1:2是0.5,1:1是1.0。
因此,看见比数大的时候,这款镜头的最大放大能力差;而看见小数大的时候,这款镜头的最大放大能力强。
镜头的放大倍率指的是通过镜头的调整能够改变拍摄对象原本成像面积的大小。虽然叫做放大倍虑,但是有的镜头则可能起到缩小的作用。如果产品标识为1:4,则表示通过该款镜头,最多可以放大4倍。
微距镜头放大倍率就是平时经常听到镜头能拍到1:1、1:2的微距效果,这些比例便是指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放大倍率用1:x表示,放大率=影像大小(被摄物体实际大小)。通常将左边或者右边的任何一个数字归为1,一般表示为1:*或者*:1
前者的含义是被摄物体实际大小是影象大小的 *倍,后者含义是影像大小是被摄体实际大小的*倍。这里所说的“影像大小”是指投射在胶片或者感光器上的大小,不是指照片上的大小。 1:2就表示被摄物体实际大小是影像大小的2倍,或者说影像大小是被摄物体实际大小的1/2。很多镜头都带有微距功能,但不是微距镜头,微距功能是附加功能。严格地说,只有达到或超过1:1放大率的镜头才是真正的微距镜头。
微距镜头、1:1放大倍率拍摄:
举例说明: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10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1;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是5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2;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是2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5。
根据放大率,微距摄影可以细分成近距摄影和超近距摄影,这个没有很严格的定义,一般的定义是:
近距摄影:放大率在1:10~1:1;
超近距摄影:1:1~6:1;(超过此倍率,就开始进入了显微摄影的范围了。)
镜头上放大倍率的刻度显示
某个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是该镜头在最大焦距(定焦不存在),最近拍摄距离上达到的。我们通常将最大放大倍率在1:4~1:1之间的能够在无限远合焦的摄影镜头称为微距镜头
如果使用相同的放大倍率,选用焦距越长的镜头,可更远离主体拍摄,适合拍摄昆虫以及及其它细微的主体。
最后总结下最大放大倍率是指在最近对焦距离拍摄时,像平面所成的像最大,此时成像的高度与物的高度之比就是最大放大倍率,它与最近对焦距离有密切关系,使用最近对焦距离拍摄时可得到最大的放大倍率。
但有的镜头焦距不是固定的是变焦的,如果是变焦的话,最大放大倍率的大小还与该镜头的焦距有关,当用变焦镜头拍摄时,使用该镜头的远摄端(即最大焦距)时,才能达到最大放大倍率值。
例如佳能镜头EF-S18-135mm f/3.5-5.6 IS,其焦段为18-135mm,当用其短焦端18mm拍摄时,其最近对焦距离为0.49m,放大倍率为0.04倍.当用其长焦端135mm拍摄时,其最近对焦距离为0.45m,最大放大倍率变为0.21倍。我们还可以由下面的被摄景物通过单双凸透镜头的成像原理图来更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最近对焦距离和最大放大倍率:
镜头的放大倍率,指拍摄时底片上的成像长度与实物长度的比值。
举例说明: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10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1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5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2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2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5
..
专用的微距镜头,放大倍率一般都能达到1:1,即拍摄与底片等大的物体,取景时可以放满画面并清晰成像。
镜头 (LENS)
镜头性能及外形区分
根据镜头的性能及外形区分,目前有P型、E型、L型和自动变焦镜头等类型,来自中国仪器超市的资料分别叙述如下:
1. P型镜头
(1) 自动定位镜头,本身瞳焦已经调节好,需要检验从最大倍率到最小倍率的清晰度,是否一致、是否清晰。
(2) 检验同轴度,即最大倍率到最小倍率取像在同一位置,不能偏移或偏移太大,均视为不良品,必需重新更换镜头。
(3) 光学放大倍率为0.7—4.5X,即0.7倍到4.5倍之间共九种倍率。
(4) 清晰度根据校正块、实际对象成像反映来进行判断。
2. E型镜头
(1) 此镜头为普通工业镜头,需要手动调节瞳焦,在机台安装好以后,手动调节使用最大倍率和最小倍率时,图像同样的清晰,如果不能调节清晰度视为不良品,如果调节后镜头有晃动等不稳定因素存在,也视为不良品。
(2)检验同轴度,即最大倍率到最小倍率取像在同一位置,不能偏移或偏移太大,均视为不良品,必需重新更换镜头。
(3)光学放大倍率为0.7—4.5X。
(4)清晰度根据校正块、实际对象成像反映来进行判读。
3. L型镜头
(1)此镜头为普通工业镜头,需要手动调节瞳焦,在机台安装好以后,手动调节使最大倍率和最小倍率时,图像同样的清晰,如果不能调节清晰度视为不良品,如果调节后镜头有晃动等不稳定因素存在,也视为不良品。
(2)检验同轴度,即最大倍率到最小倍率取像在同一位置,不能偏移或偏移太大,均视为不良品,必需重新更换镜头。
(3)光学放大倍率为0.7—4.5X。
(4)清晰度根据校正块、实际对象成像反映来进行判读。
4. 自动变焦镜头
(1) 为自动定位镜头本身瞳焦已经调节好,需要检验从最大倍率到最小倍率的清晰度,是否一致、是否清晰。
(2) 检验同轴度,即最大倍率到最小倍率取像在同一位置,不能偏移或偏移太大,均视为不良品,必需重新更换镜头。
(3) 光学放大倍率为0.7—4.5X。
(4) 清晰度根据校正块、实际对象成像反映来进行判读。
放大倍率指的是通过镜头的调整能够改变拍摄对象原本成像面积的大小。虽然叫做放大倍虑,但是有的镜头则可能起到缩小的作用。如果产品标识为1:4,则表示通过该款镜头,最多可以放大4倍。
数值 适中最好“
1、放大倍率:镜头的放大倍率是指镜头将物体投射到胶片(或者感光元件)的大小和物体实际尺寸的比值。例如,一倍的放大倍率,就是指镜头可以将36mm*24mm大小的物体影像充满胶片(135相机)。
2、放大倍率越大,就能将越小的物体放大到一定程度。
3、5倍放大倍率就意味着,可以将7mm*5mm大小的物体充满相机整个画面。
4、取景器视野率如果达不到100%的话,也就意味着,在拍摄时,通过取景器看到的范围跟实际成像范围的一样;如果达不到100%的话,实际拍摄的范围要比通过取景器看到的范围大,结果就是,在取景时构图刚刚好,但照片出来后四周不需要的内容会出现。
放大倍率比如1:1 1:4等是指实际物体的大小与在底片上大小的一个比例。1:1就是实际物体跟底片上的成像一样大。1:4则是实际物体在底片上呈现1/4的大小。
你使用的放大倍率主要还是要看你拍摄的物体大小了,比如你说的1朵梅花,如果是1:1的话在135的底片上还是能放下的!所以要拍微焦效果还是用微焦头!小小白拍只能是说得到一个不错的景深效果,谈不到微焦了。也有带微焦的长焦镜头。
此外小数码,或者单反相机想拍微焦也可以用近摄镜(色散控制差)、近摄接圈(光线损失大)、反标(正标)、皮腔等方法!不过用好的近摄镜(组)拍微焦摄影还是很不错的。
光学透镜性能参数,是指物体通过透镜在焦平面上的成像大小与物体实际大小的比值。
在相机镜头中,一般会标称“最大放大倍率”,指该镜头在:1.最大焦距(定焦头焦距恒定);2.清晰成像的最近拍摄距离;两个条件下的放大倍率值。这时的放大倍率值是这个镜头放大倍率的最大值。
例如:某70-200mm焦段的镜头标称放大倍率为1/6.5,是指该镜头在200mm焦段、能清晰成像的最短拍摄距离拍摄时,焦平面上的成像与被摄物体实际大小的比值为1/6.5。大多数相机镜头的放大倍数是小于1的,也就是说大多镜头的成像其实是缩小的.从焦距(以毫米以单位)可看出镜头的倍率。
镜头的倍率能够影响图像上景物的大小。长焦距镜头(焦距数值很大,如 85毫米,150毫米,200毫米)的视角比短焦距镜头的视角要窄一些。
长焦距镜头放大得越多,远处景物就会越近,这一点很重要。例如,自然和野外摄物就是这样。
短焦距镜头(视角宽)例如 28毫米,35毫米,就是更宽阔的视角,并且拍摄景物也能容纳得更多,这一点在小范围摄影上是很用处的。很多人总认为倍率越高越好,市场上有些望远镜竟然虚假地标为990倍!实际上,一架望远镜的合理倍率是与望远镜的口径和观测方式相关的:口径大的,倍数可以适当高些,带支架的的可以比手持的高些。
倍率越大,稳定性也就越差,观察视场就越小、越暗,其带来的抖动也大增加,呼吸的气流和空气的波动对其影响也就越大。 手持观测的双筒望远镜,7-10倍之间是最合适的,最好不要超过12倍,如果望远镜的倍率超过12倍,那么手持观察将会很不方便。
世界各国军用的望远镜也大多以6-10倍为主,如我国的军用望远镜主要是7倍和8倍的,这是因为清晰稳定的成像是非常重要的。 1、放大倍数太大,不宜稳定。
双筒望远镜一般用手持,超过10倍左右晃动厉害,不利于观察,眼睛容易疲劳,甚至引起恶心。固定望远镜倍数太大也会因为风吹草动引起震动。
对于自己,12倍为手持极限,而且观察时最好肘部有依托,身体或望远镜依附某些固定物体。2、放大倍数大,则实际视野相应减少。
一般来讲,倍数越大,可同时观察的区域就越小。这不仅仅是因为目镜的原因,即便目镜在焦距变化时能够保持视在视角不变(例如60度),也会因观察区域的减小使得视野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变小。
这样,就不利于发现和寻找目标,对于经常变换目标的观察观测尤其不利。即便是找好了目标,架子稍有晃动就容易失去目标。
对于没有自动跟踪装置的,要经常手动调节才能使目标保持在视野之内。3、在相同物镜口径的情况下,倍数越大,亮度成平方反比越低。
例如口径50mm,7倍时亮度(指数)为50,10倍为25、15倍为11、25倍为4,而物体的亮度的减小会直接影响人眼的观察效果(人眼的分辨能力、色彩能力均随着亮度的减小而变得越来越差)。一般来讲,白天亮度小于5、夜间亮度小于20时,观察暗弱物体就很难。
大口径的望远镜在这一点上就具备优势,例如,口径300mm的反射镜,放大50倍时,亮度仍为36(非常亮)。另外,观察太阳系亮天体时,由于亮度高,基本不受此限制。
4、大倍数的取得一般通过短焦距的目镜来进行的。目镜焦距短,会造成镜目距离(即出瞳距离)小、视在角度小等遗憾,造成观察不舒服、不适合戴眼镜者等问题。
5、大气本身等观测条件的不理想也限制了最高的放大率。大气有个宁静度,好者可以达到1角秒以下,尽管这样,对于人眼最好1角分的分辨能力,放大倍数超过100就会受影响,例如看月面会产生“蒸汽”上升的抖动效果,角度越低现象越严重。
如果观察时大气宁静度很好,就可以相应选择更高一点的放大倍数。6、倍数选择的太大,超过了理论分辨极限,会造成无效放大。
理论上,望远镜的分辨能力有个极限,为140/口径毫米数,单位是角秒(是以观察人眼最敏感的黄绿光为基础计算的)。再好的望远镜也超不出这个极限,只能是接近。
由于望远镜的功能之一是观察细节。倍数选择太大以后,由于这个理论极限,再放大已经不会有更多的细节出现,因此也失去意义了。
但放大倍数到底选择多大,不仅与望远镜的理论分辨能力有关,而且还与当时的观测条件,尤其是与观测者本身的眼力有关。选择倍数是物镜口径的毫米数乘1.5的说法(也有乘2的说法),是对于普通条件下的一种参考值。
眼力不好、望远镜质量好就可以把倍数选择大点;相反,眼力很好(或观测时不想看到太多的不理想成像)、望远镜质量一般,就可以把倍数选择的低一点。例如,口径80mm的折射镜,最大可以选择120倍至16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