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光圈”
你可以把镜头理解成一块放大镜,可以将景物投射到一块布(照相机本体)上,当图像清晰时,放大镜到布面的距离和放大镜的比例就是光圈。所以同样成像距离下,放大镜(镜头)越粗,光圈就越大,成像面就越亮(大的话进光量多)。这时我们基于某种原因要将成像面搞暗一些,就可以把放大镜(镜头)外圈挡住,只用中间一部分,这在拍摄时可以理解为“收光圈”(比如F4→F22),但是用最大也好,收小也好都是放大镜(镜头)的事,与布(照相机本体)是没有关系的,也就是说布(照相机本体)是没有光圈概念的,这个能明白吗?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形,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
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光圈的直径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
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0,F1.4,F2.0,F2.8,F4.0,F5.6,F8.0,F11,F16,F22,F32,F44,F64
光圈的档位设计是相邻的两档的数值相差1.4倍(2的平方根1.414的近似值)相邻的两档之间,透光孔直径相差根号2倍,透光孔的面积相差一倍, 底片上形成的影像的亮度相差一倍,维持相同曝光量所需要的时间相差一倍。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光圈 F 值越小,通光孔径越大(如右图所示),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越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好是下一级的两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 ,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F5.6的通光量是F8的两倍。同理,F2是F8光通量的16倍,从F8调整到F2,光圈开大了四级。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言,光圈 F值常常介于 F2.8 – F11。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在调整光圈时,可以做 1/3 级的调整。
光圈的作用在于决定镜头的进光量,F后面的数值越小,光圈越大,而进光量也就越多;反之,则越小。简单的说,在快门速度(曝光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光圈F数值越小光圈就越大,进光量越多,画面比较亮;光圈F数值越大光圈就越小,画面比较暗。
你好! 光圈F值的大小与镜头的焦距有一定关联。 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 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两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言,光圈f值常常介于f2.8 – f16。,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在调整光圈时,可以做1/3级的调整。
楼主指的是镜头型号上所标的F数值吧,比如尼康变焦镜头 AFS 18-135mmF3.5-F5.6G
焦距后面的光圈值是指该镜头最大光圈, 因为一些非恒定光圈镜头,其最大光圈值是受焦距不同而改变的,比如该镜头在18mm广角端的时候其最大光圈为F3.5,在长焦端135mm时,最大光圈就会缩小到F5.6了。这类镜头一般是入门低端镜头,卡片机上几乎所有镜头都是这种非恒定光圈的。
还有一种变焦镜头为恒定光圈,比如尼康的 AFS 24-70mmF2.8G镜头,其最大光圈为F2.8,不管在24-70mm的任何焦距上,只要设定为F2.8其最大光圈值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