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可以营造浅景深,大光圈镜头可以在光线不足的场合也能获得较快的快门速度,比如拍摄室内的婴儿,不能开启闪光灯,ISO设得太高照片又会出现噪点,这时大光圈就能发挥作用.
每个镜头都有一个最佳成像光圈,通常为最大光圈收缩2档左右,此时成像质量最高.严格地说,在任何光圈档,只要对焦完全精确,照片(至少主体)都是清晰的,小光圈可以获得更大的景深,所以在缩小浏览时显得整个画面清晰,但把局部放大4倍以上,并不见得一定比大光圈拍摄的照片局部清晰度高.何况,清晰度是一个不确定,没有严格的定义标准,因人而异的一种主观感觉.
1.消除边角失光
不论每颗镜头都有这情况发生,当你使用该颗镜头「最大光圈」来拍照,边角失光越明显,若想要解决边角失光的问题,只要将光圈缩小来拍,就能有效解决,至于要缩多小才能消除? 每颗镜头不一定,需要自己进行测试。
2.细节更锐利清晰
缩光圈拍风景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照片细节能更漂亮,这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接下来几个问题是:「光圈要缩到多少?」「缩越小越好吗?」光圈要缩到刚好就好,同时也不能缩太小,会造成镜头镜片绕射,使得画质不会提升,反而变得更差。这个也是需要测试的,因为不同镜头的情况不同。
1.看到想拍的风景/物件,并找到合适的角度/构图 2.景深选择:我想有浅景深吗?还是要全部也清晰?前者偏向用大光圈(f/3.5),后者偏向用小光圈(f/8或更高数值) 3.手持或有三脚架:若果手持,快门一定不可以低过「安全快门」 (1/焦距),而加大光圈可以让快门变快 4.景物会否移动?若果景物会移动,快门必定要提高速度,大光圈可以有所帮助 5.光线足够吗?若果光线足够,使用大光圈或小光圈也可,但使用大光圈的前提是快门仍不会超出相机最快快门的范围(如1/4000s或1/8000s) 6.在考虑过2-5点后,按快门速度决定ISO的多小,若果在设定的光圈下快门过慢,必须提高ISO 用大还是小光圈,取决于多个因素,一定要多实战拍摄,才可以于每次按下快门前有信心地作出决定。
后记 看完以上的介绍,对什么时候使用大小光圈应该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但切勿只顾理论,要充份掌握光圈、快门和ISO的关系,你必须多实际拍摄,但切记在按下快门前要多思考,在调较光圈后对相片会有什么影响,多练习多尝试才会有所领悟、进步,一起努力吧。
无论如何选择组合,选择的核心原理是准确曝光!
具体建议百度“快门,光圈的设置技巧”,看下文章和别人的经验会很有帮助
常用的参考法则:
12条基本的摄影法则。
⒈阳光16法则。这条基本法则适合于在白天拍摄明亮的、照明均匀的场景,即用光圈为f16,快门速度用感光度指数的倒数,例如光圈f16,感光度为ISO100,快门速度可以选择1/100秒。在此基础上,如果在海滩上拍摄可以将光圈缩小到f22,如果遇到多云天气可以将光圈放大到f11,以此类推。
⒉月亮11、8和5.6法则。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法则,它只有在拍摄月亮时才有效:满月时光圈为f11,快门速度高于感光度指数的倒数;月缺时快门速度不变,但光圈改为f8;如果只剩一弯新月,则在相同的快门速度下选择f5.6光圈。
⒊机震法则。手持相机拍摄最低的安全快门速度为所用镜头焦距倒数,低于这一快门速度,机震可能导致照片锐度下降。比如使用50mm镜头,快门速度应高于1/60秒,如果现场光照度不足,可以使用闪光灯、三脚架或让相机借助某些固定物体来加以解决。
⒋灰卡法则。在拍摄过程中,使用18%灰卡测光是获得一张曝光均匀、准确照片的最佳方法,即使你忘带灰卡也没关系,你可以伸出手来,让它面对光源,用测光表或机内测光计测光,以测光值为基础增加1级曝光量即可(不同的皮肤色调可能导致测光精度有一点偏差)。
⒌景深法则。对远处的被摄体聚焦时,通常景深区域在被摄体前方的长度是在被摄体后方长度的2倍。换言之,被摄体通常在景深的后三分之一处。这在所有光圈和焦距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光圈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你能够拍摄的清晰长度就越大。
⒍最大数码打印法则。为了计算你手头数码相机能够输出的照片的最大打印规格(是在人们能够接受的成像质量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可以将你相机的最大分辨率除以200,就能算出这台数码相机打印规格(有的摄影文章和摄影图书将其称为展览级照片质量),如果除以250就是该机的极限打印规格,所得结果的单位是英寸。
⒎曝光法则。最经典的阐释是:“按照高光部位曝光,然后按照暗部来冲印”,这对传统反转片和数码相机来说都是一样准确的,不过使用负片———特别是彩色负片,最好还是曝光过度一档。
⒏快速闪光曝光法则。当使用没有自动降低闪光灯输出量、实现闪光补光的自动闪光灯时,可以将闪光灯上的感光度设置提高到你所用焦距感光度的2倍。
⒐闪光灯工作范围法则。要了解你的闪光灯最大的工作范围,就需要这条规则了。这条规则是:“距离加倍,感光度速度提高4倍”。举例而言,如果感光度为ISO100时,闪光灯最大有效距离是6米,那么更换ISO400胶卷或将数码相机感光度提高到ISO400时,闪光灯最大有效距离为12米。
⒑百万像素乘数法则。为了使数码相机分辨率提高一倍,你必须将数码相机的有效像素数乘以4才能做到这一点(不是2倍!),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要将分辨率提高一倍,必须让影像传感器有效像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增加1倍,因此影像传感器上像素数的数量自然就是2倍2倍=4倍啦!
⒒动体凝固法则。为了记录下垂直于镜头光轴运动的物体,你需要在物体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基础上将其提高2级;当物体以与镜头光轴呈45度夹角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为物体面向或背向相机移动时所需快门速度基础上将其提高1级。举例而言,如果一个人以中速面向你跑来,需要用1/125秒将运动固定下来,当他以同样速度从取景器中横向跑过时就需要1/500秒快门速度了,如果他是以斜向跑过时只需1/250秒快门速度即可。
⒓日落法则。为了在日落时分拍摄能够获得准确曝光,测光区域应位于太阳上方,但不能包括太阳本身,如果你希望整个场景看起来像是日落半小时后的效果,可以在此基础上缩小1档光圈或减一级曝光量
光圈影响虚化效果,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虚化越厉害。拍摄需要虚化背景,突出主体的时候,需要用大光圈。
光圈大小只是其一,影响景深效果的还有两个参数。
使用焦距越大,景深越小,虚化越厉害。
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虚化越厉害。
同时,光圈大的时候,进光量大,拍摄照片所需要的快门时间就越短。弱光的时候,为了保证快门速度,也会使用大光圈。为什么要保证快门速度,下面说
而为了使有比较大纵深距离的场景,如广角端拍摄建筑物,或者景物,就需要有比较大的景深而使用小光圈了。
另外,镜头的最佳锐度锐度表现光圈通常也不是出现在最大光圈,一般是5.6,8,11为最佳锐度光圈,有时为了获得高锐度照片,会收小光圈。
快门速度,通常不影响画面效果。只是拍摄者在手持拍照时,手的抖动会反映到画面上,一旦快门速度过低,这个影响就会造成画面的模糊。这就有个“安全快门”的概念,即“使用焦距的倒数”就是“安全快门”,如使用18-55镜头的长焦端55mm焦距拍摄,快门速度要高于1/55,手的抖动才不会造成画面模糊,当然,如果你手比较稳,这个值可以第一点。而使用广角端18mm拍摄,快门速度只需要达到1/18即可。
此外,在特定的场合,需要使用特别的快门速度。如你要拍摄绸缎感的流水或瀑布,或者夜景车河的效果,需要使用慢速快门。如果你要拍摄定格效果的运动场面,则需要使用高速快门。
最后,对于焦距。焦距越小,视角越广,焦距越大,视角越小。有时拍摄人物特写会用长焦,不仅是利用长焦的浅景深效果,同时也利用小视角效果,使背景范围小,背景比较纯净,获得完美的焦外虚化效果。
然后,你如果想体验不同光圈的效果,请你将机器设置AV档及光圈优先档,用波轮控制光圈,找个有纵深场景,用不同光圈值拍摄相同的照片吧,你就会看到景深的效果。
你想体验不同快门的效果,请你将机器设置为TV档及快门优先档,用波轮控制快门速度,找个有运动物体的场景,如有汽车行驶的公路,用不同快门值拍摄相同照片(当然快门速度相差大点,汽车跑的速度并不太快),即可看到慢速快门下汽车的拖影效果,这个晚上拍车灯,更加明显。
最最后,你是收二手机器,不是测啥光圈快门。。。你需要测试的是LCD显示屏有无亮点坏点,感光元件CMOS有无坏点,以及快门次数。
你将机器放到m档手动,设置对焦为mf手动,设置ISO值为400吧,光圈设置最小,快门速度1秒。然后盖上镜头盖,并用深色衣服包住镜头(确保没有缝隙漏光),拍摄一张黑片。
然后取下镜头盖,再拍一张,快门时间可以再设置慢点2秒3秒都可以,确保能完全过度曝光,拍摄一张白片。
然后用相机LCD浏览你拍的黑白两长照片,用肉眼分辨LCD屏幕在黑片上有无亮点,在白片下有无黑点。
下一步,将照片拷贝到电脑,用软件检测快门次数,一般用光影魔术手即可,或者用ExifToolGUI检测,找EXIF信息里面的maker有一个shuttercount,后面的数字就是快门次数,以此判定这个机器的成色